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吴宓

吴宓

关键词:著名文学评论家、教育家、红学家、诗人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曾出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和西南师院院委会委员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jing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088

    已有-1网友参与纠错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 吴宓(1895—1978)原名玉衡,又改名陀曼,字雨僧(亦作雨生),泾阳县蒋路乡安吴堡(今安吴镇安吴村)人,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,著名文学评论家、教育家、红学家、诗人。1907年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。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(今清华大学前身)留美预备班。 

        毕业后,赴美国留学,先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,获文学学士学位。又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,从师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运动领袖白壁德(Irving Babbitt)教授,研习比较文学、英国文学和哲学。192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。同年学成归国,任南京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,开设“中西诗之比较”等课,开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之先河。在南京任教期间,与柳诒徵、刘伯明、梅光迪、胡先 、汤用彤等创办《学衡》杂志,任总编辑,宣传新人文主义和古典主义,并对东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。1924年,赴沈阳任东北大学外国文学系教授。1925年,清华大学成立,任清华大学研究院主任,聘请梁启超、王国维、陈寅恪、赵元任为研究院导师,四人皆为学术界最负盛名的学者,研究院被称为“国学研究院”。
       1926年,调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(后更名为外国语言文学系)教授。这一时期,着手制订该系的培养方案、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,按照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的培养方案来创办清华大学外文系,明确提出培养目标为造就“博雅之士”。经过他的努力,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国内第一流的系科,堪与美国知名大学的语言文学系相抗衡。与此同时,兼任天津《大公报》文学副刊总编,邀请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编辑新文学作品。 
       1930年,赴欧洲游览访问,先后游历英国、法国、意大利、瑞士、德国等许多国家,访问雪莱、司各特、卢梭等人的遗迹。1931年结束欧游归国,回清华大学任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,此后出版了《吴宓诗集》,收录了大量译诗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,清华大学南迁,他在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南岳文学院分校授课一学期,后又随文学院迁往云南省蒙自县。1938年,随校迁往昆明,在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任教,此年被民国政府教育部聘为英国文学“部聘教授”。从1938年到抗战胜利前夕,一直在西南联大授课,他开设的世界文学史、欧洲文学史、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史、新人文主义、文学与人生、中西诗之比较和翻译等课,深受学生欢迎。1944年,赴成都任四川大学和燕京大学中文系、外文系教授,讲授中国古典文学、中西比较文学、英国浪漫派诗人、欧洲小说、西洋文学史、文学与人生等课程。抗战胜利后,赴武汉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,讲授外国文学、中国古典文学、中西比较文学等课,并兼任《武汉日报》文学副刊主编。
        1949年,赴重庆任北碚相辉学院外语教授,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教授,后又兼任重庆大学外文系教授。建国后,曾在重庆的四川教育学院任教,不久该院并入西南师范学院(今西南师范大学前身),自此以后,一直在西南师院任教。期间,曾出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和西南师院院委会委员。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受到残酷迫害,左腿在批斗中跌折,双目失明。1977年,因生活不能自理,由胞妹吴须曼接回泾阳县居住。1978年1月17日与世长辞,享年84岁。1979年8月平反昭雪。吴宓一生在学术方面贡献巨大。他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,把比较文学引入中国学术领域,曾发表多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,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打下了牢固基础。他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红学大师,早年潜心研究《红楼梦》,留美期间即发表《红楼梦新谈》。1944年赴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、贵州遵义的浙江大学作《红楼梦》学术报告,轰动一时。1945年在成都《流星》《成都周刊》等刊物发表《〈红楼梦〉之文学价值》《〈红楼梦〉之人物典型》《〈红楼梦〉之教训》《贾宝玉之性格》《王熙凤之性格》《论紫鹃》等多篇红学论文。
        1947年回陕省亲时,应邀在西北大学客席讲授红学。1963年,曾帮助重庆市川剧二团编导根据《红楼梦》有关章节改编的川剧《晴雯传》。他在红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,得到红学界的一致公认。他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,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,曾培养出大批学有所成的知名文学家、哲学家、语言学家以及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,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,曹禺、李健吾、张骏祥、季羡林、许国璋等都出自他的门下或受到他的教诲。他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,早年在清华学堂求学期间,对日本帝国主义攫取青岛的企图十分愤慨。写下长诗《哀青岛》。袁世凯复辟帝制时,作《感事八首》等诗痛刺帝制。1934年,日寇策动“冀东自治”,华北沦陷在即,国民党当局拱手事敌,他悲愤交集,赋《鹧鸪天》词二首,抒发爱国情感,词的末句“君看今岁霜雪白,他年花开会有期!”表达抗战必胜的信心。全国解放前夕,数所国外名牌大学聘其任教,他一概回绝:“我是炎黄子孙,我的事业就要植根于祖国土地!”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。1956年,将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稀有外文图书全部捐赠给西南师范学院图书馆。直到他临终的前一年,还念念不忘家乡学校外语师资匮乏的情况,不顾自己的伤残之躯,提出要为学生讲课,为国家培养人才,竭尽全力要为祖国教育事业献出最后一分力量。平生交游甚广,他与诗人吴芳吉、学者陈寅恪等友情最为深厚,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,真挚诚实,被世人誉为中国传统道德重情义、尚气节的典范。著述丰富,有《世界通史》《外国文学史》《中国文学史大纲》《法文文法》《拉丁文文法》《简明英文文法》《中国汉字字形字音沿革简表》等数十种(篇)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-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